
作为打通从“技术出实验室”到“产品进市场”之间的关键环节,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脑创中心”)承担着脑科学成果转化加速器的核心功能。作为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建立的专业化平台,这里不仅是初创企业的“苗圃”,更是串联脑科学生态的“神经网络”。截至2025年9月配资炒股公司平台,脑创中心已累计孵化企业超50家,其中5家成长为细分领域领军者,在孵潜质企业正在加速成长,覆盖脑机接口、神经疾病干预等全产业链条。

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
“2018年到2019年行业洗牌,大量依赖政策补贴、仅提供场地租赁的‘二房东’式孵化器集中倒闭。”脑创中心园区运营部长王志强深耕众创空间领域近十年,亲历了这场变革,“脑科学创业门槛极高,单靠场地支持的传统孵化器根本撑不起;即便部分孵化器引入基础设备和共享实验室,仍难以满足企业对高端仪器、专业人才、融资和临床资源的核心需求。”
基于此,2022年10月试运营的脑创中心从成立之初便确立“携智入驻”理念(原称“拎脑入驻”),即企业只需携带核心技术与团队,即可获得实验场地、科研仪器、融资支持等全维度服务。这一模式精准匹配脑科学作为神经生物学、临床医学与电子工程交叉领域的特殊需求——研发阶段需千万级高端设备,临床阶段单期投入超千万元,产业化阶段又面临强监管门槛,单一资源支持难以推动项目前行。
“脑科学的创业高度依赖高端设备、专业人才和持续资金投入,同时要求团队具备技术理解力、政策把握力和成果转化能力。”王志强说,“脑创中心正是打造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人才链、服务链、政策链深度融合的‘六链协同’生态体系,为脑科学企业提供全链条支撑。”

楼村社区党员参观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
设备共享+金融赋能
让“烧钱”的脑科学走得更远
2024年从上海迁址至脑创中心的博芮健制药,正是这一生态模式的受益者。企业创始人叶克强教授任职于深圳理工大学,核心团队兼具科研与产业背景,“0-1的研发在高校,1-10的转化在脑创”,成为其发展的真实写照。
迁址后,博芮健不仅能便捷对接高校科研资源,更可直接使用脑创中心整合的多套专业设备。这些覆盖组织成像、神经信号采集、实验动物技术的上千套仪器,来自政府专项投入与深港脑院调配,通过专属小程序即可预约。“如果自购临床检测设备,动辄花费数百万元,使用共享平台大大降低了我们的研发成本。”博芮健制药副总裁刘朝阳表示。
在离脑创中心不远的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投入使用,与脑创中心联动,形成近1500台套的各型仪器服务平台。“企业在这里,不用为实验设备发愁。”王志强说道。

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
2024年,博芮健推进新药I期临床试验时面临巨大资金压力,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失败率高达99.6%,仅受试者费用就需数百万元,资本普遍持观望态度。“当时企业找到我们,我们迅速对接投资机构,上千万的联合投资及时到位,使企业的I期临床在2025年顺利收官。”王志强回忆道。
这背后是脑创中心构建的系统化金融赋能体系。截至2025年9月,入驻企业累计完成融资超4亿元,惠及16家企业。“脑科学研发周期长,资金必须提前布局。”王志强强调。
为此,脑创中心已与蓝海资本、中金资本建立战略合作,依托深圳蓝海智脑光明种子基金、脑科学产业基金,形成“基金+产业+科研”的闭环模式,实现资本支持贯穿企业从初创到毕业的全生命周期。
即便企业“毕业”迁出,服务仍在延续。2024年搬至光明云谷产业园的倍捷锐,此前在脑创中心牵线下,两年内完成两轮融资共2000万元;如今开启新一轮融资用于量产,脑创中心仍在积极对接资源。“我们的金融服务,是贯穿全过程的。”王志强说。
产研协同+政策托底
构建可持续创新生态
在王志强看来,真正的创新生态是企业、科研机构与资本在技术链、资金链和产业链上的深度耦合。脑创中心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覆盖“基础研发—技术转化—临床验证—市场准入”全周期的协同创新体系,推动脑科学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与产业。
依托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近80位PI(首席科学家)及逾1100人的科研团队,脑创中心系统性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共设转化项目。其中,深圳市脑励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成立的“神经认知功能障碍数字诊疗产业创新转化中心”,正是这一产研融合机制下的标志性成果。
脑励科技聚焦临床前认知障碍的早期识别与个性化数字干预调控,其技术平台可应用于老龄化相关认知功能退行性疾病的筛查、儿童青少年神经发育评估等高需求场景。然而,脑励科技在开发认知障碍数字筛查技术时,却在算法优化上遭遇瓶颈。在脑创中心牵线之下,促成企业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产业教育高级主管程飞博士的合作,带领团队承接技术研发任务。
“通过解答企业的问题,我们发现了更多应用场景,这才是研究的意义所在。”程飞说。“企业出题、科学家答题”这一模式既加速了产品迭代,也让科研人员在真实需求中找到研究的价值。
脑科学作为高度交叉的前沿领域,涉及神经生物学、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企业普遍面临复合型人才短缺的结构性难题。为此脑创中心则联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及深圳理工大学生命健康学院,为企业定向输送专业人才。据王志强透露,2023年至2025年,脑创中心多次组织入驻企业赴中山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开展专场招聘,解决企业招不到对口专业人才的行业痛点。

光明科学城鸟瞰图。
政策的精准托底,进一步稳固了这一创新生态。2022年8月,光明区出台全国首个针对脑科学领域的专项扶持政策,对关键技术攻关、临床试验、产业化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深圳市亦将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纳入未来10-15年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目前,新一轮政策正在制定中,王志强作为光明脑科学产业孵化平台代表参与政策研讨,他认为:“政策设计必须贴近企业真实发展阶段,确保可及性、可操作性”。在他看来,精准的政策支持与高效的平台服务形成合力,让创新更有底气。
脑创中心的孵化逻辑,覆盖从企业入驻到市场落地的全流程。在准入机制上,运营团队负责初筛企业技术领域与合规性;由科研、投资与产业运营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开展月度技术可行性评估;每季度进行终审,重点考察项目的技术壁垒、临床路径清晰度及商业化潜力。“过去我们更关注技术先进性,现在则更加重视市场适配性。”王志强说道,“不少企业成功取得二类或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后,却因临床接受度低、公众认知不足等原因难以实现规模化推广。”
如何弥合“研发端”与“应用端”之间的鸿沟,已成为推动脑科学从“技术突破”迈向“产业爆发”的关键命题。
为此,脑创中心正在积极探索产品应用场景落地路径:一方面,推动产品在真实医疗与健康场景中验证可行性,例如协助企业将脑电监测与神经调控技术应用于睡眠管理、认知干预等非医院场域;另一方面,通过系统化科普教育提升公众认知,平台已累计开展脑科学主题科普活动140余场,将认知障碍筛查、注意力评估与训练等前沿技术融入互动体验展区,覆盖中小学生逾7800人次,逐步构建社会对脑科学技术的信任基础与需求认知。

目前脑创中心开展百余场科普活动,覆盖中小学生逾7800人次。
随着创新生态体系的持续完善,一批具有行业引领性的成果相继涌现:深圳中科华意科技有限公司无创闭环时域干涉深部电刺激系统成功入选中关村论坛年会2025脑机接口十大创新成果;深圳微灵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全球首个专为临床研究设计的医疗级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定制平台,标志着我国在高值耗材类神经接口设备领域实现突破;深圳水母智脑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水母星球”脑机、“智眠”脑机等明星产品在教育与亚健康干预场景中实现规模化应用,用户反馈显示其在提升睡眠质量与认知表现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
随着创新生态日趋成熟,其蕴含的集聚效应正不断迸发强大能量。王志强透露,“脑创中心正加快推进二期建设,进一步扩容孵化空间,提升服务能级,让更多优质脑科学企业落地成长,孵化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与产品。”
他进一步表示,平台将持续为“毕业”企业对接融资、临床试验、产业合作等关键资源,目标是培育一批脑科学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和上市公司,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未来,我们计划将‘携智入驻’这一可复制、可推广的孵化范式输出至其他城市,助力更多脑科学创业者轻装上阵,加速我国脑科学从基础研究向产业转化的进程。”王志强说道。
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林彦君/文通讯员牛丽/图配资炒股公司平台
同创内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